第十六届奶业大会“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”7月13日举行,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,2018年-2022年,奶业增加了100多万头奶牛,产能扩张过快,加上消费下行,奶源处于供大于求状态,去产能成为奶业纾困的关键词。按照历史经验,本轮奶价周期底部已经确定,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将是奶价反转的关键节点。
奶业去产能需求持续
自2022年下半年起,我国奶价持续走低,“奶业纾困”成为当前行业关键词。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在奶业大会期间分享的数据显示,2023年-2025年,我国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,行业生鲜乳喷粉产生的亏损达200亿元。在当前消费环境下,奶业除依靠政府支持外,最终还是需要完善产业内部结构,实现供需平衡和奶价企稳回升。
我国奶牛养殖业自2018年触底反弹,奶价上行周期一直持续到2021年。当时的奶价上行给奶牛养殖企业带来乐观长期前景,导致2020年至2022年大型牧场集中建设浪潮出现。据奶业专业杂志《荷斯坦》不完全统计,2021年全国新扩建牧场项目166个,涉及存栏98万头。2022年约148个,涉及存栏超100万头。2023年,随着越来越多的牧场投产,奶源供给过剩情况愈发严重。
历经3年底部调整,我国奶牛养殖业进入加速变革期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原料奶(生鲜乳、原奶)总产量4079万吨,同比下降2.8%,是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。分季度看,四个季度原料奶产量增速分别为5.1%、2.1%、-5.8%、-9.0%,产能出清节奏明显加快。
港股上市乳企澳亚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“澳亚集团”)在2024年财报中指出,2023年下半年起至今,奶业供给侧整合一直持续。部分竞争力较弱、效率低下的中小型个体经营或家庭经营的奶牛牧场被迫退出市场。估算截至2024年前三个季度,10个主产省份的奶牛存栏数量减少6.7%。另据行业估计,乳制品行业2023年、2024年淘汰约1200万头奶牛。由于持续亏损及现金流紧张,部分牧场运营商开始退出市场并停止经营,估算规模化牧场数量由2022年的4600个减少至2024年底的3700个。
尽管产能加速出清、国际奶价上涨、饲料价格下降利好国内奶牛养殖业,但受制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,目前原料奶供应依旧宽松,行业调整尚未完成。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7月第一周,内蒙古、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.04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6.5%。
李胜利认为,当前奶业纾困应该继续去产能。2018年-2022年,行业增加了100多万头奶牛,产能扩张过快,加上消费下行,目前奶源依然供大于求。建议龙头乳企根据2025年-2026年市场需求,推动2025年奶源基地成母牛去产能工作,引导自有奶源加大去产能力度。未来1年,提高成母牛比例到55%-60%,提高后备牛留养标准,加大核心群性控冻精的使用,防止未来产能出现大幅萎缩。借鉴内蒙古、新疆、河北等省份推出的产业纾困和扶持政策,引导主产省份在未来1-2年内继续实施产业纾困政策。此外,龙头乳企未来3年可通过并购、入股、长期托管社会牧场等方式,逐渐扩大自有和可控奶源比例,稳定基础产能。
就“十五五”期间我国奶业发展,李胜利建议,全国规模奶牛存栏总体增量控制在不超过50万头,平均每年增量控制在10万头,同时调整牛群结构,压缩后备牛比例。养多少牛,需要建立战略研判和顶层设计体系,避免行业大起大落,即利润高时企业一窝蜂涌入。
奶价反转预计需要一年时间
为抵御当前奶价下行压力,几大原奶上市企业均延伸了业务布局。例如,中国优然牧业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“优然牧业”)开发娟姗奶、A2蛋白奶、DHA奶、有机奶等特色生鲜乳,奶山羊牧场目前已开始产奶。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(简称“中国圣牧”)2024年财报显示,在当前行业态势下,其销售的沙漠有机奶,较普通原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溢价水平。澳亚集团则计划将肉牛牛群结构由目前的荷斯坦牛品种升级至和牛、安格斯牛,并启动下游牛肉品牌,以进军高端市场。
在此次研讨会上,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,奶业发展受到周期波动影响,而奶业深加工是穿越周期、破解难题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当原奶出现阶段性过剩时,通过深加工,可以把过剩原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,也能开发出更多“量身定制”的产品,满足不同人群需求。
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认为,2024年,全国原奶总产量同比下降2.8%,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1.9%,人均奶类消费量下降1公斤。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消费更加理性,更加关注营养、健康、高品质,鲜牛奶、高品质酸牛奶及功能性乳制品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。此外,当前B端(商业端)乳制品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,以茶饮、咖啡、烘焙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市场乳制品需求量巨大。B端市场规模已近千亿,但70%-80%的份额被进口乳企占据。通过加强与B端客户合作,扩大国产乳制品在B端的使用,加速推动市场扩容,从而实现国产替代,是乳制品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。
“我国14亿人口的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,特别是‘一老一小’群体的健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”黑龙江飞鹤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表示,目前行业已经针对孕产妇、婴幼儿、儿童青少年、中老年等全年龄段人群推出多元化、精准营养产品。此外,创新不足一直是行业痛点,建议针对不同饮食区、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,量身定制属地人群专属精准营养解决方案。有实力的乳企还要主动“走出去”,实现海外市场效益反哺国内发展。
作为奶牛养殖业代表,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(简称“现代牧业”)总裁孙玉刚介绍,现代牧业将加快种业振兴,完善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和奶牛自主评价体系,实现核心牛群突破10万头、年产胚胎10万枚、冻精200万剂;系统推进国产粗饲料替代,创新国产苜蓿、燕麦草应用与“无苜蓿日粮”配方相结合,预计2030年进口草用量减少40%,饲料成本节约0.5亿元;在巩固原奶主业基础上,探索奶牛养殖服务产业链的商业模式,培育新增点;同时考察国外牧场,开拓海外市场,探索出海路径。
对于奶价走势,伊利股份近日在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预计,2025年原奶供需格局整体比2024年好一些,上游产能优化趋势还在延续。一方面,2025年以来,牛肉价格开始上行,牧场退出意愿会增加;另一方面,4月份由于关税原因,饲料价格有一些上涨,也会加快上游产能出清。“总体来看,大趋势是朝着供需平衡方向发展,特别是三季度有‘双节’,预计原奶供需能实现阶段性平衡。”
孙玉刚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,2024年四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,国内原奶产能降幅提速,跌幅超过5%。从2025年1-2月份市场情况看,国内奶牛产能正在加速调整,随着中小牧场加速退出以及刺激消费政策提振,市场供需平衡有望在三季度出现,“本轮奶业深度调整应该会在下半年看到行业拐点”。
李胜利也认为,我国奶牛养殖具有典型的长周期性,按照历史经验,大致每7到8年一个周期。本轮奶价周期底部已经确定,反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,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将是关键节点。
新京报首席记者郭铁
兴泊证券-杠杆交易-在线配资平台网址-杭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